2017年1月24日 星期二

003 【一言錫鼎】

春秋戰國風雲 003 一言錫鼎

周平王元年(770 B.C.)
是年,太子宜臼繼承周王,登周天子之位,是為周平王。
周平王在殘破的京師草草的登基,登基儀式中,只有少數的公、卿、大夫,諸侯也只得他的外公申侯。

此時,秦雖不是位列諸侯,驚聞天子遭難,秦襄公親率領全族之兵勤王而來,與犬戎奮力而戰,以兵力護送周平王東遷洛邑。

「臣救駕來遲,請天王恕罪。」秦襄公說。
「愛卿...愛卿何罪之有。」平王觸境傷感,不禁落下天子淚。

這樣大的一個天下,大小諸侯過百,就只有小小不算得上諸侯的秦來勤王,怎會叫平王不傷心。

周平王因秦襄公勤王有功,賜封秦襄公爵位伯,位列諸侯,賜岐山以西之地為封地,並與秦襄公誓曰:「犬戎無道,侵奪我岐、酆之地,秦若能驅逐犬戎,其所得之地盡為秦有之。」
「臣不敢。岐、酆之地王室發源所在,臣當竭力為天子奪回,以慰先王之靈。」秦襄公說。
「天子無戲言,寡人言出必行。愛卿不信寡人?」平王自覺威信不足。
「臣不敢!」
「那就依寡人的旨意而行。」
「這...臣拜謝天王。」秦襄公心中又驚又喜,對平王感激流涕。

平王的言行,弄得小小的一個秦襄公不知所措。其實,平王也不知自己說話的輕重,在腦海中也只有“天子無戲言”這幾個字。

秦國在襄公時始有其國,開始與諸侯各國有通使聘享之禮。
       

周平王五年(766 B.C.)
秦襄公十二年,襄公親率國人討伐西戎至岐山,因病死於軍中,秦國舉國哀號。其子嗣秦伯之位,是為秦文公。

秦襄公因驅逐犬戎,扶助周室有功,周平王錫襄公四足銅鼎,鼎上銘文:「天王遷洛,岐、酆賜公。」

當日,周平王欲賜鼎予秦襄公,朝中群臣紛紛諫阻。

「大王,鼎乃祭祀之器,用以祭祀天地,不可輕易賜予臣下。更何況岐、酆乃我周室發源之地,根本所在,更是不可用以賞賜。」公卿說。
「只是一鼎而爾,又何須如此緊張。它又怎能與秦勤王之功相比。」平王說。
「但是岐、酆乃我周室發源之地,根本所在,不可用作賞賜。」
「當日,秦雖不列於諸侯,聞王室危難,身先士卒,舉全族之兵,救孤王於燃眉;又全力助寡人東遷,以保我周室社稷。試問大殿上誰人可與其相提並論?」
「大王...」
「秦雖有大功,寡人也只是封了他為伯爵而已,縱然封侯,也不為過呀。」

眾公、卿、大夫啞口無言,愧無可對。

「如今岐、酆已為犬戎所侵佔,實非我周室所有。眾卿有誰能為孤王奪回?孤王當賜其為封地。」平王接著說。
眾公、卿、大夫默默無言。

「眾卿既無人能為孤王解憂,岐、酆之地賜予秦又如何?冀望秦能驅逐犬戎,為寡人雪恥。」平王說到這裡,心裡激動萬分。

秦襄公在世之時,該鼎藏於秦國深宫幽室,絕不露於眾人面前。
襄公是大智大勇之人,雖說這鼎是他的榮耀,也深知這鼎是周室的恥辱;因此下令將鼎深藏,除了自己的兒子和小數公室外,秦國中無人見過此鼎。

秦襄公在臨終前,對其嗣子秦文公說:「鼎乃天子之物,岐、酆更是天子之地。天子所賜,既不能退,更不能棄。我死以後,將此鼎作為陪葬之物,使其永不見天日,免得為害我嬴氏子孫。」

該鼎與秦襄公同入於墓塚。


秦襄公確是有遠見之人,臨死也為子孫日後設想,獨攬禍根離世。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