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8月27日 星期六

001 【西周末代】

春秋戰國風雲錄 001  西周末代

周幽王六年(776 B.C.)
是年冬天,十月,朔日,日蝕。
上天示以凶兆,周王朝人心惶惶。周室之沒落將如日之無光。

鄭國之始創者鄭桓公姬友,乃周厲王之少子,周宣王之庶弟。
初,周宣王二十二年,姬友被封國於鄭,列於諸侯,爵位為伯。封侯時三十三歲,百姓對其愛戴有嘉。

周朝爵位分為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,以公為最上。周武王分封諸侯,同姓、異姓列國者有百,只有宋一國為公爵。同姓如周公姬旦,也只是封得侯爵,列國於魯。

重官爵,才能重天子。在那時,周天子也只是王而已。
“王”有何含意?
王者乃是地上一人,上達於天,下通於地。

周幽王八年(774 B.C.)
西周末代天子周幽王以王叔鄭桓公為司徒,執掌朝政。
鄭桓公勤政愛民,周民皆悅之。職任司徒一年後,周幽王立襃姒為王后。從此,王室怪事連生,諸侯畔離。

鄭桓公未知前途吉凶,於是問事於周之太史伯。
鄭桓公:「王室多事之秋,天災怪事連生。寡人欲請教於太史,何以免於災難?願太史知無不言,以解寡人之憂。」
太史伯:「王叔客氣了。以老夫之見,唯獨洛水之東,黃河、濟水之南可以安邦定國。」
鄭桓公:「此話何解?」
太史伯:「以其地近於虢、鄶二國。虢、鄶之君貪而好利,百姓早已離心。如今王叔官職為司徒,周民皆愛之有嘉,王叔誠可向天子請遷國於此。虢、鄶之君見王叔之尊,方用事於王室,身居要職,必送贈王叔城邑,以賀遷居之喜。王叔以誠待虢、鄶鄰近之民,日後,其民必全歸附於鄭。」
鄭桓公:「寡人如欲南居於長江之北,那又如何?」
太史伯:「古時,祝融職為高辛氏之火正,其功勳大。而其後人於周朝未有興起者,因周室未衰也。如今,姬氏已衰。楚既為祝融之後,故楚必興於南方。楚之興起,非鄭國之利也。」
鄭桓公:「荊楚乃南蠻小國,可以有這等能耐嗎?」
太史伯:「王叔不可小看荊地之民,他們畢竟是祝融之後。火之初起雖小,然而日後荼毒周民者必楚。」
鄭桓公:「寡人如欲居於西方,那又何如?」
太史伯:「西方之民悍,難以教化,其民貪而好利。居於其側必常為所擾,難以久居之地。何況...」
鄭桓公:「何況...甚麼?太史無妨直言。」
太史伯:「天機不可盡露...」
鄭桓公:「若周室真的衰微,又何國當以興起?」
太史伯:「周乃天子,無人能及。縱然衰微,也無國可替。」
鄭桓公:「既然如此,那又有何可憂!」
太史伯:「王叔此言差矣!雖是無國可替,天子實權卻是旁落他國。」
鄭桓公:「此話何解?」
太史伯:「日後必有四國興起。」
鄭桓公:「那四國?」
太史伯:「其中兩國乃伯夷、伯翳之後,伯夷佐堯帝掌典禮,伯翳佐舜帝懷柔百物,二人皆有功於天下。」
鄭桓公:「哪其餘二國是...」
太史伯:「老夫也只能說到這裡。」
鄭桓公:「此四國之興,又當誰先?誰後?」
太史伯:「天道左旋,地道右旋。四國之興乃為霸者。霸者、伯也,執行方伯之職,會諸侯朝於天子,不失人臣之義。故霸者,地道也。東方乃陽之所始,故稱霸者,當以東方之國為先,北方之國次之,西方之國又次之,以南方之國為後。」
鄭桓公慨嘆:「唉!難道上天真的要棄周而不顧?」
太史伯:「天道無親,天意難違!然則,王叔可知四國之興起對鄭國有何利害?」
鄭桓公:「唉!先王呀!周既不保,日後之事遠矣!寡人又豈能為子孫萬代作好準備?我子孫若有賢德者,必能興國。」
太史伯:「善。王叔雖無意知曉,老夫依然欲贈王叔一言。鄭乃王室至親,國運與周室一脈相連;鄭欲興盛,必先興周;枝葉欲盛,必先榮其根。切記!」
鄭桓公:「謝過太史賜教。」
於是,鄭桓公言於周幽王,東遷徙其國民於洛水之東。


自古以來,華夏大地的統治權都是有能者居之。以德服人者王,以武服人者霸。周朝自武王建國後,為了確保姬氏一脈相傳,以及周天子的統治地位,周公旦為周王朝制定了種種完備的法度;這些制度就是“禮法”,也就是後世所稱的“周禮”。

1 則留言:

  1. 天道左旋,地道右旋。四國之興乃為霸者。霸者、伯也,執行方伯之職,會諸侯朝於天子,不失人臣之義。故霸者.....

    回覆刪除